
01地球上的垃圾
一、每人每天产生多少垃圾?
•根据统计,一名市民平均每天产生的垃圾1.09kg,一年就将近400kg;一个人一个月产生的垃圾自己拎不动。
•一家三口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近1.2吨。
•国内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约为1-1.2kg。
二、全国每年可产多少垃圾?
•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,每年,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,还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接近亿吨的垃圾。
•生活垃圾清运量与处置量整体呈上升趋势,在2020年,由于疫情影响,略微有所下滑。2021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3988.5万吨,生活垃圾处置量为23898.7万吨。
三、垃圾都去哪了?
•填埋:中国生活垃圾填埋技术成熟、处理费用低,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最主要的方式。然而填埋易残留着大量的细菌、病毒,还潜伏着沼气重金属污染等隐患,垃圾渗漏液还会长久地污染地下水资源,潜在着极大危害,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后患。根据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垃圾填埋达2.2亿吨。
•焚烧:中国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逐年上升,2021年垃圾焚烧处理高达77.39万吨/天。然而我国是缺水国家,人均水资源量非常低,垃圾焚烧项目属于用水大户,因此垃圾焚烧项目建设需要考虑节约水资源。通过焚烧发电会产生有害物质“二噁英”,以及焚烧过程中产生废水、垃圾渗沥液、灰渣和粉尘等,这些还需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标准控制排放力度。
•回收:将可回收利用的塑料,金属等回收再利用。是一种环保型垃圾处理方式。(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垃圾)
•堆肥:城市垃圾堆肥法作为实现垃圾资源化、减量化的重要途径,。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大局限性,堆肥量的年处理量与所占比例都呈下降趋势,这是因为我国城市混合收集的垃圾杂质含量高,为保证产品质量采用复杂的分离过程,导致产品成本过高。
02热词“碳中和”
2020年9月,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,要“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、采取更有力的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。
什么是碳中和?
碳中和,是指企业、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,通过植树造林、节能减排等形式,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实现二氧化碳“零排放”。
什么是碳达峰?
“碳达峰”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,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,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,不再增长,并逐渐下降。
碳中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?
•2021年2月,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。意见指出,要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,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,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。2021年,中国垃圾焚烧累计装机容量为1729万千瓦时,2021年新增装机容量为390万千瓦时。
或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,但碳中和在未来必然将逐步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及消费行为。
碳中和是个庞大的时代命题,有相当的人群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,忽视碳排放的问题,更没有意识到,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点滴小事也能影响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。
那么在“绿色环保”这个大背景下,作为个体的普通人又该如何参与?
03让资源“活”起来
“我扔的是什么垃圾?”
当扔垃圾成了一个让人产生疑惑的事情时,扔垃圾时还会产生新的疑问:为什么要垃圾分类,不分类会怎样?
据统计,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,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,使得焚烧(或填埋)得以更好的无害化处理。生活垃圾分类后,垃圾热值能提升20%以上,大大提升了垃圾焚烧的发电量,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,一方面垃圾焚烧厂在环保排放控制方面的压力会降低,另一方面再生能源转换率也会进一步提升。
垃圾分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我们应当逐步的转变过去“一包扔”的垃圾投放方式,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,并主动分类投放生活垃圾。
绿色生活意味着衣食住行更环保,要把低碳消费落实到消费的各个环节,从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游、娱及日常生活各方面把低碳消费落到实处。
例如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:闲置游戏机、电脑、手机都可以进行二手处理;闲置的干净衣物可以进行捐赠或者回收;收集的纸箱、塑料瓶也可以换点零花钱。
除此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低碳习惯:随手关灯、不要总是将水龙头开到最大节约用水、能坐公共交通的就不开私家车、有条件的情况下打印纸双面使用、不论在家还是外出都秉承光盘行动、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、浇花……
思想决定行为,转变公众消费意识是推行低碳消费的重中之重,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养成节约、低碳、环保的行为。保护环境,就是拯救人类。